相关文章
友情链接

上海交建劳模创新工作室:在流动中创新在创新中流动

来源网址:http://zc-zh.net/

  据《劳动报》报道,在上海交通建设总承包有限公司,有着这样的劳模创新工作室:它建立在施工船舶上,指导工程建设,服务施工生产,随船“征战”江河湖海的港口航道,足迹遍布大江南北,被上海交建人亲切地叫作“流动的劳模创新工作室”。

  作为工作室的带头人,船长谷银远和张日国不仅仅是公司技术骨干中的佼佼者,更是行业内的个中翘楚,谷银远曾被评为2015年上海市劳动模范,而张日国也曾是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的获得者。在他们的带领下,创新工作室在各个建设工地上发光发热,在技术攻关、人才培养、设备创新等工作中交出了一张张亮丽的成绩单。

  海上作业,最困难的是根据不一样的水流、泥沙环境,船上的设备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才能够适应新的作业环境。正因为此,谷银远所带领的劳模工作室,其研究课题就是在工程中遇到的难题。

  从河北曹妃甸到大连、连云港再到福建厦门,他所碰到、解决的问题千千万,让他印象最深的还要数那次天津临港工业区和曹妃甸仓储区的项目工程。在那次工程中,他主动将与航绞接1号配合施工的任务揽在身上,把子船的设备故障当作自己船上的分内事处理,发生问题从不推辞、推脱。他与劳模工作室的成员一起攻关,以田径项目中接力赛跑的形式为原型,率先创造了双船四泵串联接力的方式,将原本的排距增加了一倍,达到了业界首创的20.83公里超长排距的绞吸船输泥新成绩,并在世界疏浚大会上进行了技术交流。

  记得在南方工程施工时,施工水域布满了质地坚硬的礁石。船舶作业时,锚齿“无缝可插”,频繁走锚,施工效率大打折扣。在反复勘测了施工区地形后,谷银远决定在浅滩用挖掘机挖坑,把锚埋在坑里,与船舶横移钢丝对接以增加锚抓力,从而解决走锚难题。要把钢丝拖到岸上,只能靠人力牵引。他和兄弟们一起跳入海里,踩在海里坚硬扎人的礁岩上,凭着血肉之躯把200多米的钢丝拖到岸上,成功解决了走锚问题。

  在他看来,工作室所遇到的种种问题都是等着技术人员去解决的,“如果我们自己都不去解决的话,那么就永远都不会有人帮我们解决!”

  是师徒更是兄弟

  除了施工作业,谷船长在培养船干方面也有着自己的一套独门诀窍。他常说:“对这些骨干、技术能手,必须要下狠手,舍得让他们自己单干。”每当公司有事急召回他的时候,他放手让下面的大副直接掌管大小事务,“有急事再找我!”简简单单的六个字,却包含着他对大副足够的信任。

  要培养出能够独当一面的船长,需要老船长尽心尽力花费十几年的时间。在谷银远的培养下,先后有陈忠、朱红辉等人成为年轻的船长,在工程建设中担起重任。眼下,还有两名即将“毕业”的新船长。

  谷银远不喜欢称呼船员是同事,因为在他眼里,船员就是一家人,是兄弟!新船员上船后要面对两三个月无法上岸的情况,除了要学好技术,更要解决好生活上不适应的问题。在精神上,他积极与船员沟通,从家中情况聊到感情生活,给他们讲述自己在船上的经历,让他们逐渐习惯船上作业;在生活方面,他安排食堂为他们多准备了一些绿色蔬菜,“绿叶菜在船上很珍贵。让新船员先吃。等过几天,吃不到绿叶菜的味道,怪难受的。”

  设备创新永不止步

  上海交建公司这边有着谷银远劳模创新工作室兼顾内外,那边张日国的技师工作室则在新的“战场”上为公司开疆辟土。

  在工作室成员的眼中,张日国一个从来都不知道停歇的人。在连云港疏浚工程中,由于当地的土质较硬,容易堵管,并有大量大石块,导致绞吸的刀齿崩断、刀座崩脱,设备极易被损坏,船员们不得不每20分钟就拆下泥泵道门清理石头。为了减少这样的情况频繁发生,张日国与船员们经过数次尝试,在绞刀齿上动足脑筋:在原有的两片刀片中再安插了一片,同时,在每一把绞吸刀的第一个刀齿上安装了防护,让第一层刀齿尽量保证长时间的使用期限。在不停地测试转速,不停地调整后,最终每天10多次的堵管疏通变成了一月仅有7、8次的堵管,大大增进了施工的速度。而就在连云港项目稍有起色的时候,公司的安排又让他们马不停蹄地奔赴南方工程中,开始新的吹填任务……

  一次次地在海上奔走,让他们难有机会能够好好坐下来进行课题总结。但正因如此,他们才能够在短时间内完成一项又一项设备创新,解决一个接一个难题。正如张日国自己所说,“我们工作室最大的特点就是流动创新:在流动的海水里搞设备创新,在设备创新中不停地流动。”